6岁的壮壮最近游泳后总嚷嚷耳朵难受,闷呼呼的听不清,妈妈带着他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结果发现孩子的耳朵被耳屎堵死了,医生利用专业工具,将很多大块的耳屎(也称为耵聍)取了出来,壮壮听力马上改善了。这时,壮壮妈有些纳闷了……
坚持不抠耳朵是对是错?
近年来,大家时常在网络上看到由于抠耳不慎导致炎症、出血、鼓膜穿孔等意外伤害的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原来抠耳朵这件令人挺舒服的事并不怎么健康。按照医生的说法,耳朵根本不需要抠,因为随着咀嚼运动,耵聍会自己掉出来。壮壮的妈妈就是秉承这一理念,并且在壮壮出生后不久还专门咨询了医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那么为何壮壮的耵聍没有自己掉出来,反而堵在耳道内影响听力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耵聍的产生途径和迁移过程:耵聍是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出的淡黄色粘稠液体,含有一些蜡质油,大部分是角质细胞,即皮肤死细胞,遇空气干燥后,有的人耵聍呈薄片状,有的如粘稠的油脂。耵聍到底是“干”还是“湿”,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决定湿耵聍的是显性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上。耵聍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正常情况下,随着我们咀嚼运动,在颞下颌关节运动的传导下,耵聍顺着外耳道壁向外逐渐排出。耵聍产生及排出保持动态平衡的时候,既不会堵塞耳道,也能将耳道深部的灰尘带出,还能阻止小飞虫进入耳道深部,因此不用抠耳朵。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耵聍产生过多或者合并排出障碍的时候,这个动态平衡打破了,就会导致类似上述壮壮的情况。特别是有些人天生耳道狭窄或者外耳道炎导致的皮肤增厚肿胀,耵聍就有可能堆积在耳道内,不易排出。由于影响到外耳道的传音及鼓膜的震动,常见症状包括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甚至有的患者主诉用手敲击脑袋时能听到异常共振声音。
如果家人已经出现上述症状,一定需要到医院专科就诊吗?自己掏掏耳朵行吗?由于耳道长约2.5-3.5cm,深部的鼓膜非常菲薄,自行掏耳,稍有不慎就会有损伤鼓膜导致穿孔甚至感染的风险,因此建议还是及时到医院找专业医师帮忙检查及处理更佳。再者,有时候外耳道耵聍并发感染时肿胀明显,会产生剧烈疼痛,更应该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加重甚至导致继发中耳炎等并发症。另外,还有一些类似耵聍栓塞表现但实为胆脂瘤的病例,由于外耳道胆脂瘤具有骨质破坏性,严重者会引起中耳乳突炎甚至侵犯面神经导致面瘫,更需要耳鼻咽喉专科医生及时处理才能获得更好的预后。
预防措施:
1、每年体检的时候,如果看到体检报告上写着“耵聍栓塞,建议专科就诊”,那就不要犹豫,抽时间去医院挂个耳鼻咽喉科的号,一般很快就会得到处理。如果耵聍过于坚硬,医生会开具滴耳液,点药3天后再复诊,冲洗或取出。
2、如果出现单侧不明原因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耳堵塞感,首先要想到是不是耳屎堵塞造成的,建议还是到医院找专科医师处理,而不是自行掏耳。另外,有一些感音神经性耳聋也可通过专业仪器检查鉴别,及时就诊,有益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获得更好的效果。
3、小儿耳道狭窄,检查不易配合,如果出现挠耳、哭闹等情况,更建议去医院进一步详细检查,千万不要在家用挖耳勺尝试掏耳,如果不慎损伤外耳道或鼓膜,将会影响孩子的听力和健康。
4、建议大家戒掉经常挖耳的习惯:由于正常情况下耵聍都会自行排出,耳毛也具有保护深部耳道,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反复用挖耳勺挖耳,不但会损伤外耳道,也会使耳毛脱落,不利于维持耳道健康的环境。如果外耳勺上附着细菌,甚至会导致耳道感染。更不能在理发店或足疗店使用公用工具挖耳,如果皮肤破损,有感染血行传播传染病的风险。
挖耳,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其实并不能轻视。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好的听力、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