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疾病百科

婴幼儿口腔保健知识,孕妈妈们快学起来!

80次浏览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孕期是胎儿口腔器官快速发育和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影响孕妇健康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胎儿口腔器官出现不可逆的问题,如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釉质矿化不良、错颌畸形、唇裂或腭裂、出生后易患龋等。因此,对妊娠期妇女进行儿童口腔相关知识的宣教十分必要,对于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次进行口腔检查的时间

婴幼儿宜在第1颗牙齿萌出后6个月(通常为出生后12个月)内进行第1次口腔检查,请医师帮助判断婴幼儿牙齿萌出及口颌面部发育情况,并评估患龋风险,主要包括:饮食喂养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牙齿发育)以及患龋风险评估等。医生将根据检查结果给予正确的饮食喂养及口腔卫生保健建议,指导家长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和控制其发展。

婴幼儿常见的口腔问题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性口炎(鹅口疮或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在新生儿和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多见。病因多由于奶具消毒不严格,母乳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或由于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和免疫力低下的婴儿。

奶瓶龋(低龄儿童龋):是婴幼儿乳牙最常见的问题,乳牙在萌出不久即可患龋,好发年龄为1~2岁。

按照我国婴幼儿龋病防治指南的建议,随着婴儿月龄增加,母乳喂养应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逐渐减少喂奶次数,避免养成含乳头或奶嘴入睡的习惯,并减少夜间喂养次数。

建议3个月内可夜间喂养2次,4~6个月减少到1次,6个月以后,最迟在一岁之后最好不再进行夜间喂养。

乳牙外伤:多发生于1.5~2.5岁的幼儿。跌倒、碰撞会使乳牙受到损伤,由于前牙处于面部较为突出的部位,更容易受伤。

如宝宝发生上述情况,请尽快就医。

喂养的注意事项

清洁:母乳喂养时母亲需注意清洗乳头,保持乳头清洁卫生;人工喂养使用的奶瓶等器具应注意消毒,消毒后24小时内未使用的奶瓶应重新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将细菌带入婴儿体内,导致腹泻、呕吐,还可能引起鹅口疮。

喂养姿势: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瓶喂养,不当的喂养方式都会影响宝宝颌面部的生长发育。

口口相传:在喂养时应避免用自己的嘴接触奶嘴以检测温度,不跟婴幼儿口对口亲吻,不将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婴幼儿,不共用餐具,避免将自己口腔中的致龋菌传播给婴幼儿。

安抚奶嘴:婴幼儿在使用安抚奶嘴过程中能够通过吸吮得到安抚,满足宝宝“口欲期”需求,增加安全感。但应当注意过度使用或延时使用也可带来隐患,影响儿童颌骨发育。

婴幼儿如何进行口腔保健

刚出生的婴儿唾液分泌量少,易受到外界病菌侵袭。4个月左右时,婴儿可通过牙床和舌头的触感认识世界,但同时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口腔。因此,为婴幼儿清洁口腔非常重要。

0~6个月:为婴儿清洁口腔前,家长需认真洗手,然后在手指上包绕干净柔软的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洗婴儿牙床、腭部和舌背,每天至少清洁1次,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婴儿口腔中的新情况。

婴儿进食后如不方便清洁口腔,可喂温水稀释口腔中滞留的奶液。

乳牙萌出后:乳牙一旦萌出,家长就一定要为婴幼儿刷牙。家长可用纱布、指套牙刷或儿童牙刷为婴幼儿刷牙,相邻乳牙萌出建立邻接关系后,家长就需要使用牙线清理婴幼儿牙齿邻面,建议每天至少使用1次牙线,尤其在临睡前建议父母用牙线来彻底清洁宝宝牙齿邻间隙的菌斑和食物残渣,预防牙齿邻面龋坏的发生。婴幼儿刷牙后、睡前不再进食。

为减少婴儿哭闹,可将清洁口腔和洗脸、洗澡放在一起,使婴儿熟悉口腔清洁动作,将来也更容易接受刷牙。

定期口腔检查

在宝宝12个月龄第1次口腔检查后,医生会根据婴幼儿患龋风险评估情况,建议婴幼儿每3个月或每半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口腔疾病,早期治疗。

家长们一定不要认为乳牙会换就可以不治疗,关爱宝宝口腔健康要从早做起,从小做起。


免责声明:健康知讯 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健康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管理员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