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我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是SLE严重的并发症,它是导致我国继发性肾小球病的首要原因,也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狼疮性肾炎患者存在不同的临床和病理表型,其治疗方案和预后存在很大差异。
课题组自2004年起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狼疮性肾炎临床-病理-生物标本数据库和专病随访系统,数据库包括了患者准确、完整的临床资料及肾活检病理组织、血清、尿液和DNA标本,专病随访门诊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了规律随访,并不断对数据库的资料进行完善。该数据库的建立,克服了以往难以利用病人资源进行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障碍,为高效、合理地利用疾病资源进行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SLE及狼疮性肾炎确切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免疫复合物在脏器的沉积以及补体系统的激活等均参与其中。狼疮性肾炎病理表型多样,且与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预后密切相关,但目前病理评价系统尚不完善。本项目利用狼疮性肾炎临床-病理-生物学标本数据库和患者的随访资料,对国际常用的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进行了合理补充;报告了与特殊病理类型相关的新型自身抗体;进一步以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探讨该病特有的自身抗体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从临床到基础的系列研究。系列研究证实:①狼疮性肾炎小管-间质病变及血管病变均可以提示预后;②抗C1q 抗体及抗单体CRP 抗体与狼疮性肾炎疾病活动度相关,抗单体CRP 抗体可减弱巨噬细胞对晚期凋亡细胞的清除。
本项目的系列研究为创新性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发表的SCI 论文21篇,被引用次数达256次,其中他引204次,其中3篇论文连续发表在国际肾脏病领域排名第二的杂志《Kidney Int》。并多次在国际狼疮大会交流,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关注。该研究成果对国际公认的狼疮性肾炎分型体系进行了验证、评价及合理补充,并从临床-病理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现了相关致病因子及特异性自身抗体,进一步揭示了补体及其相关蛋白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提出其可作为监测病情活动的血清学生物标记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